1.構建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
實現創新型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,關鍵是要構建一個體現創新性、突出技能培養的課程體系。專業基礎課要有人文基礎和職業人文教學內容,將職業素養教育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,突出創新精神、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;專業課程要體現科學前沿和培養創新能力的內容,設置符合制造類高技能人才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要求的課程。要成立由企業人員參加的課程教學團隊,制定課程標準。企業要參與到課程設計與開發中,確保創新型高技能人才質量,使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要求高度一致。
課程設置緊緊圍繞職業崗位,按照學生初始就業崗位和職業遷移崗位的要求,經過企業調研,機械制造與自動化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包括普通機床的操作、數控機床操作與編程、特種加工機床操作、機械加工工藝的編制、工裝設計、機械產品的質量檢測等崗位。數控技術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包括數控機床操作、數控加工工藝與編程、數控機床維護等崗位。模具設計與制造專業面向的主要職業崗位包括模具鉗工、模具質檢員、模具零件加工、現場工藝員和模具生產管理員等崗位。根據三個專業的共性,均開設了“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”、“形勢與政策”、“人文基礎”、“職業人文”、“大學生就業指導”等課程,同時,將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教育與企業文化結合起來,滲透到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,強化以職業道德培養為首要目標的人文素質教育,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勞動態度,良好的創新意識。
針對三個專業不同的培養目標,對專業課程進行系統優化,第一年主要進行機械制造基礎能力培養,三個專業可以資源共享,開設相同的課程,主要有“機械工程圖識讀與計算機繪圖”、“工程材料選擇與熱處理”、“機械零件品質檢測”、“機械機構設計與制作”、“機械制造基礎實訓”等課程。第二年主要進行專業崗位技術能力培養,開設專業核心課程,使學生具備機械加工技術的專門知識,能夠熟練操作數控機床與特種加工機床以及編程,具有制定工藝計劃、工裝設計與實施等崗位技術應用能力。第三年主要是專業崗位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升,開設“專業英語”、“機械創新設計”、“三維造型設計”、“使用數控銑床的模具零件加工技術(自動編程)”和“精密模具制造生產實習”等課程。進行為期半年的“頂崗實習”。另外,還要通過深入企業調研,根據個性化學習和能力拓展需要,開設限選專業課程和任選的企業課程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提出問題、分析問題與解問題的能力。
2.構建創新實踐教學體系
創新實踐教學體系,就是面向新型工業化,以創新實踐基地、創新工作室、創新設計競賽為依托,對實踐教學活動的各個環節進行系統的整體設計,設置多層次的學生創新能力訓練項目,開展多層次、多樣化的創新實踐教學活動,使學生從研究思維方法到項目實踐再到綜合應用,能夠接受系統化科技創新訓練,提高對專業知識的理解與綜合運用能力,了解科學研究的基本過程及關鍵環節,形成對科技創新的整體認識。如把傳統的機械機構課程設計所選用的多年不變的通用一、二級減速器題目,改造成為在創新基地中完成的創新性綜合實驗,充分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軟件、數控機床、各種測量儀器等,讓學生經歷從設計、制造到裝配、試用的全過程。如機械測繪技能實訓,在對齒輪泵測繪的基礎上,提出如何從結構上進行改進來提高齒輪泵的容積效率問題。學生幾人一組可互相討論,拿出各自的方案。可以先采用軟件完成三維實體造型后生成裝配圖和拆解出零件圖,標注出公差,然后再根據設計圖紙,根據所學機械加工工藝學的知識,合理選擇機床、刀具、夾具,并制定加工工藝規程,然后用虛擬制造軟件在計算機上模擬加工過程,發現問題及時修改設計,待確定無誤后進行數控編程,在數控機床上通過自行操作加工出零件,最后完成裝配。
2.建立并實施“教、學、做”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
長期以來,知識的傳授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,課堂上教師講、學生聽,單向灌輸,課后學生做作業,按照標準答案完成學習任務。教學模式的僵化、單一使得學生長期處于被動狀態,養成用固定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,逐漸喪失創新思維能力。在專業技術性較強的課程教學中,這種教學模式逐步被“教、學、做”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所取代。實踐證明,在“校企合作、工學結合”背景下,“教、學、做”一體化的課程教學模式,實現了課堂的開放,能夠圍繞實際項目來組織教學,在課堂上直接對具體的項目進行講解,讓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學習有效地融為一體,在“虛實并舉”的實踐教學中教理論,在運用中學技術。通過學和做的環節,學生把專業理論知識應用到解決具體問題中,在舉一反三、融會貫通的實踐過程中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。
例如,機械零件品質檢測和數控技術課程以具體生產項目(虛實并舉)為教學目標和任務,實行“教、學、做”一體化教學模式,將教學與“項目”、“任務”充分融為一體,在教師的指導下,學生以完成“生產任務”為目標,根據項月任務制定工作計劃,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,選定測量器具,按照分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實訓。學生和教師對每一關鍵步驟進行質量監督,及時認識和糾正錯誤。學生在完成“項目”和“任務”的過程中熟知整個過程,理論知識得以鞏固,技能得以提高,培養了學生較強的責任感、創新意識和質量意識。